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张语煊 记者王正心)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空心化”是不少乡村发展的痛点,青壮年外流、产业凋零让村庄失去活力。为破解难题,磐安县以创新思维探索“空心村”转型新路径,通过深度融合“食品安全”与“康养产业”,积极打造山区县特色“食安共富幸福村”样板,目前已完成乌石村、天山村等6个村为第一批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全县现有农家乐经营主体1000余家,五星级农家乐32家,规模位居全市第一,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34万人次,营业额4.025亿元,带动一个个沉寂的村庄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筑牢“食安”根基 守护舌尖上的安心
“前置服务”打牢食安底子。该县变“事后监管”为“事前服务”,将食安保障端口前移。针对乡村小餐饮店、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走村入户,在其取证前提前介入,一对一上门服务,提供后厨装修指导,重点对流程布局、餐用具消毒、装修材料、从业人员及防尘、防蝇、防虫“三防”措施等要求进行培训指导,提升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也避免走弯路,造成装修浪费及损失,让乡村食安管理“起步即规范”。
“净厨行动”提升食安品质。为营造洁净的食安环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乡村全面推行“净厨行动”——指导帮扶农家乐以“五净”(即场所净、设施净、工具净、食材净、人员净)为目标、“三清”(日清洁、周清扫、月清理)为操作规范,实现后厨环境与管理流程“双提升”。通过挨家挨户上门指导服务,分发“五净三清”学习资料,召集从业人员开展食安培训等方法使农家乐后厨提质升档,昔日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被整齐的收纳盒取代,油污斑驳的灶台变得锃亮,食材分类存放井然有序,食品安全看得见,收获了游客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民参与”营造食安氛围。磐安县以 “全民参与” 营造食安氛围,从场景融合与服务落地两方面入手,让食安理念融入群众生活日常。在乡村设立科普基地,创新打造食安宣传长廊,巧妙将磐安本地的特色美食元素融入步道设计之中,游客漫步其间,既能享受户外休闲的惬意,又能在移步易景中直观了解磐安美食的制作标准、文化起源。同时,大力建设食安共富幸福驿站,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乡镇等部门职能进行融合,为游客和乡村经营户提供食安科普、食品快检、消费纠纷调解、共享直播间等一站式服务,打破食安宣传的单一性,形成“人人关心食安、人人参与食安”的良好氛围,让食安理念真正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截至2024年底,共投入财政资金160余万元,建成乡镇级科普站点14个,村级科普宣传点227个,实现食品安全科普点全覆盖。
激活“康养”动能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融入磐安药膳,打造康养饮食名牌。磐安作为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享有“千年药膳”的美誉,将药膳文化作为康养产业的核心抓手,推动药膳走进乡村、走向游客。一方面,指导乌石村农家乐推陈出新,组织药膳师傅对村民进行培训,鼓励乡村民宿、农家乐推出“药膳套餐”,如铁皮石斛炖鸡、天麻乌鸡汤等特色菜品;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玉竹老鸭煲、黄精焖肘子等首批16道磐安药膳团体标准,开展磐安药膳星级餐厅认定工作,出台《磐安药膳定点餐厅星级评定及奖励办法》等方式,让磐安药膳更具标准化、品牌化。
挖掘“一村一特产”,激活乡村经济活力。“空心村”并非无资源,而是缺乏有效挖掘。磐安县深入调研各村特色,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将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展现在游客面前:有的村聚焦高山茶叶,打造生态茶旅体验基地;有的村依托“千年香榧”历史,大力发展香榧种植加工产业;有的村则利用水质资源优势,培育特色水产养殖。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包装,原本“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农特产变成了“香饽饽”,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让村庄形成独特产业标识。 目前认定绿色食品产品60余个,其中绿色食品水果23个,打造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
发展“磐安小吃”产业,擦亮特色餐饮名片。磐安小吃“十里不同风”,与本地的药文化、茶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现如今已经形成了127个品种。一方面磐安县成立磐安小吃协会,搭建磐安小吃培训平台,免费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小吃制作技艺,饺饼筒、三角叉、糊拉汰等经典磐安小吃深受游客的喜爱。另一方面,在乡村开展磐安小吃养生美食集市、磐安小吃技能大赛等美食节庆活动,加强磐安小吃品牌推广,扩大产品销售,为乡村振兴搭建新平台。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发展磐安小吃各类经营主体1400家以上,从业人员累计超6500人,经营总额超2.5亿元。
聚力“幸福”目标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青年回乡,就业机会增加。乡村产业的兴起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曾经为谋生计远赴他乡的青年,如今纷纷带着技术与梦想回归故土:有人瞄准乡村康养热潮,将闲置老宅改造为兼具在地文化特色与舒适体验的民宿、农家乐,每逢节假日便迎来八方游客;有人依托本地中药材产业优势,从田间种植到精深加工全程参与,实现 “家门口就业 + 技能提升” 双收获;还有年轻一代紧抓数字经济机遇,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电商模式,让磐安的高山茶、香榧、香菇等特产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就业机会的增加让村民能够扎根家乡,也让乡村重新汇聚起年轻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据统计,2021至2024年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929人,共有2308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有58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业态丰盈,乡村活力迸发。随着食安共富幸福村的建设,磐安乡村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把四季风光酿成了不同滋味的 “乡村体验盛宴”:春季有采茶体验、夏季有避暑康养、秋季有药材采收、冬季有药膳美食节。研学游、亲子游、康养度假游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实现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丰富的业态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多彩,村庄的活力日益凸显。
身心两安,绘就可持续发展画卷。“食安”守护了村民与游客的身体健康,“康养”产业带来了心灵安宁,磐安的乡村正一步步将 “身心两安” 的幸福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磐安通过“食安+康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既保护了乡村的绿水青山,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形成“生态好—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让“幸福村”的底色越擦越亮。
从“空心”到“实心”,从“沉寂”到“蝶变”,磐安县以“食安+康养”的创新模式,为“空心村”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磐安方案”。未来,随着模式的不断深化,这里的乡村将继续书写幸福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