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王正心) 钱湖之畔,有一座古朴与新潮交融的村落——建设村。过去一年,它悄悄完成了一次“逆生长”,从老旧村落到“食安共富幸福村”,每一步都在图纸上落笔、在灶台前兑现、在青年创客的指尖开花结果。湖畔古村的“逆生长”,藏着怎样的食安共富幸福“秘诀”?
秘诀一:从“将就”到“讲究”
去年7月,建设村依托“陶麓”项目启动改造工程,林老板作为首批精选商户进驻。装修伊始,他就主动向宁波市鄞州区市场监管局递交后厨设计图纸,邀请专业人员提前指导。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实地走访,根据经营特点和操作流程,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增设二次更衣间,将露天过道改为全封闭顶棚,科学规划操作动线避免交叉污染……每一项建议都让后厨布局更趋规范。
今年盛夏,村落里游人如织,饭店内座无虚席。林老板穿梭在后厨和大堂内,脸上写满了踏实:“以前的老店硬件跟不上现在的要求了,每次执法人员过来都会给我们想办法提意见。所以这次在建设村开新店,我第一时间就请市场监管部门把关。现在每个环节都规范了,生意比从前更红火。顾客都说,在我们这儿吃饭,既舒心又放心!”
如今,林老板的餐厅后厨已成为建设村餐饮改造的示范样板,常有新入驻商户前来参观学习。鄞州区市场监管局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商户只需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提供专业指导。这种"随时响应、精准服务"的模式,让建设村的餐饮品质整体提升,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秘诀二:从“净厨”到“尽除”
今年五月,一起游客在村内用餐后出现不适的投诉事件引发了建设村餐饮行业的全面整改。鄞州区市场监管局接报后迅速部署工作,处理投诉事宜并启动"净厨"专项行动,组织监管力量对全村40余家餐饮单位展开深度排查。通过“摸底数-强宣传-严检查-建机制”的“四步法”治理,全力打造“五净”餐饮后厨环境,让“净厨”成为行业新常态。
“现在村里的饭店挺多都是明厨亮灶,后厨情况一目了然。菜品既干净又美味,下次来宁波一定还要来这里!”游客李女士在点评中这样写道。这场对后厨进行根源治理的“净厨”行动,不仅消除了看得见的污渍,更除尽了看不见的隐患,行动开展以来建设村餐饮投诉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净厨”的表面清洁到“尽除”的深度治理,鄞州区市场监管局与建设村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
秘诀三:从“他乡”到“吾乡”
漫步建设村,咖啡香气与书香交织,手作工坊与特色民宿错落有致。这些充满活力的新业态,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主理人Jessie女士经营的特色饮品店就坐落其中。这家融合了茶饮、咖啡和特调酒的小店,每款饮品都搭配着精心挑选的器皿,确保每份出单都“颜值在线”。鄞州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遵循“证前引导打基础,证中指导促升级,证后督导防风险”的模式,为Jessie女士出谋划策,促进合规经营,实现“净厨”标准。在多次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到这位来自东北的创业者正是被此处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建设村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商业潜力,兼具食安保障和共富生态,是创业的理想之地。这正是我的第一家店选择在这里的原因。”Jessie女士说。
如今,像Jessie女士这样的青年创客在建设村已有20余位。鄞州区局努力扮演好“创业管家”的角色,向初创者分享从证照办理到日常监管的相关经验。“食安是底线,共富是路径,幸福是目标。”市场监管人员表示,“只有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才能让创业者安心扎根,真正实现他乡变吾乡的美好愿景。
从林老板的标准化后厨到全村餐饮的"净厨革命",从Jessie女士的创业故事到二十多位青年创客的集体选择,建设村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令人惊喜的蜕变。这里既有老灶台上升起的烟火气,也有咖啡杯里荡漾的文艺范;既有市场监管的严谨规范,也有创业青年的奇思妙想。三个"秘诀"的背后,是食品安全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是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如今的建设村,正以“食安共富,幸福可感”的魅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